一、历史沿革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1988年起源于贵州工学院化工系(1996年改为贵州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004年与环境科学专业一起参与重新组建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于2005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资格,2016年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参与“生态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项目,2021年获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授权资格,2024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资格。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具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于北阿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硕士授权点,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二、师资队伍与平台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设有环境工程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63人,其中教授18人,特岗人才13人,副教授17人;拥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贵州省 “十”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入选者1人、“百”层次入选者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人、贵州大学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有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两个教育部科研平台;贵州省劣境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环境功能材料与设备研发研究生工作站等五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贵州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贵州大学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校级科研科研平台。
三、优势特色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期致力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特色环境污染中的水、土、气、生物等重要环境问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方向和学科优势。本系紧密围绕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针对“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喀斯特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区位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喀斯特水资源与污水处理、矿山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土壤修复与固废资源化等。通过主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在校内定期举办“黔境”论坛,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近五年,教师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或奖励25项,主持项目345项,总到账金额108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313篇,出版教材或专著6本,参与编写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212项,专利成果转让12项。采用“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程师”模式,持续推进“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团队服务模式升级,服务“四新”“四化”,构建农业、工业及其关联产业对环保科技需求的全产业科技、人才融合服务模式链。并与茅台集团、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聚焦产业发展对绿色低碳的科技需求,建设合作项目库。建立技术示范基地52个,农村污水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矿山废水处理、矿山生态恢复、污染土壤修复、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等示范工程100余处。在学生就业方面,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与实习实践,邀请企业举办招聘会,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由贵州大学科技园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本学科毕业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用人单位中的满意度较高。此外,部分研究生进入政府基层部门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发挥重要作用。